生态法治建设研究专题

  • 法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损害应对路径

    陈海嵩;

    环境损害是指因为人类活动而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诸多不利影响,构成环境法的核心概念及基本范畴。环境损害不同于传统的环境侵权,需要拓展法学研究的视野,建立应对环境损害的多元路径,从而为法律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法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法应对环境损害的路径选择,本质上是环境损害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在法律设计上的转化与体现。具体来说,严格责任是应对环境损害的核心路径,但并不是唯一的路径,还存在损害分担路径与事前预防路径。损害分担路径包括主动分担和被动分担两种方式,需要支付高昂成本且实施效果往往存在阻碍。事前预防路径的核心是市场调控,但严格责任可以通过许多方式与市场调控加以共存,实现应对环境损害的综合效应最大化。

    2024年04期 No.268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BBNJ协定中海洋空间治理规则的适用与中国应对

    白佳玉;

    海洋划区管理是对海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整体安排部署的空间治理活动。其中,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划区管理工具规则已在国际规则层面达成共识,呈现于BBNJ协定这一人类对新疆域全球治理的最新成果中。梳理当前BBNJ协定中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划区管理工具规则的主要内容,能够分析出该规则目前的缺陷以及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内容,从而预测BBNJ协定可能给各缔约方带来的适用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在未来BBNJ协定正式生效后,应于批准协定前和批准协定后两个阶段做好履约准备:一方面,中国在批准BBNJ协定之前,可以通过发布解释性声明的方式对BBNJ协定划区管理工具规则部分的相关规定作出解释,并进一步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中国批准BBNJ协定之后有必要积极参与科学和技术机构建设和程序性规范制定,发挥中国主导构建的蓝色伙伴关系的作用,通过与其他缔约方的嗣后实践促进BBNJ协定中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划区管理工具规则的善用。

    2024年04期 No.268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 河林长制的环境质量责任审视

    姜渊;

    现有针对河林长制的责任研究只关注于其对责任压力的强化与整合。事实上,河林长制实现了责任属性的变革性创新与责任主体的拓展性创新。进而,它以目标性责任将党政领导的政治责任与地方政府的法律责任予以结合,从而围绕环境质量责任进行了责任机制的建构。具体而言,河林长制从责任机制的三个方面对环境质量责任予以建设性践行:一是赋予地方政府具体的环境治理职能,二是将新赋予的环境治理职能融于宏观治理之中,三是以标准化的环境质量目标达标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质量责任。

    2024年04期 No.268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哲学问题

  • 科学文化视域下的人工智能恐惧问题

    刘永谋;白英慧;

    人工智能(AI)的类人化创新与媒体的拟人宣传使AI文化的拟人化特征凸显。AI文化的拟人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人类在认知上对AI的拟人化,在情感上对AI的依赖性,以及在信仰上对AI的崇拜感。AI拟人化在三个层面催生了AI恐惧:人类在认知上对AI的拟人化引发了“AI类人”恐惑,人类在情感上对AI的依赖性引发了“AI非人”恐慌,人类在信仰上对AI的崇拜感引发了“AI超人”恐惧。建设健康的AI文化以应对AI恐惧,应辩证看待AI恐惧,坚持务实的AI有限设计,致力于人类AI素质的整体提升,加强AI的科学传播。

    2024年04期 No.268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 迈向全球空间正义的中国式现代化

    齐承水;

    实现全球空间正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时代创新,为实现全球空间正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其多样化实践模式的显著成效,为实现全球空间正义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与技术、政治形成合谋实现了对全球“物理-地理空间”的扩张,对全球“社会-经济空间”的宰制,对全球“心理-文化空间”的控制,从而造成全球空间正义的缺失。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全球空间正义的实践,就需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破解全球生态空间难题,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全球生产空间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生存空间困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破解全球价值空间困局。

    2024年04期 No.268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党的建设

  • 新时代党的纪律教育的重要经验

    徐俊;

    党的纪律教育旨在强化党员的纪律观念以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纪教育尤显重要,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不断探索,我们积累了党纪教育的重要经验:坚持思想引领与立根铸魂相统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内容为王与精准施策相结合,注重教育内容与时偕行,推动教育分层分类实施;坚持形式多样与创新求变相融合,积极创新教育形式,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坚持案例警示与正反对照相并举,发挥正面典型引领作用,突出反面案例警示作用;坚持制度保障与长效推进相协同,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考核评价。

    2024年04期 No.268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视域下的伟大斗争

    张浩;殷艺娜;

    深入理解伟大斗争,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视域下进行考察。从时代方位认识伟大斗争的性质,以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阶段观之,伟大斗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体现为调整人民内部生产与需要之间非对抗性的矛盾。从时代目标来看伟大斗争的任务,可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核心任务。从时代愿景把握伟大斗争的立场,可以得出在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愿景下,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根本价值立场。从时代大势来看伟大斗争的趋势,可以发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当今世界仍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发展趋势。从时代课题把握伟大斗争的关键,可以得出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下,党要以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党的各项建设为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的关键抓手。

    2024年04期 No.268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人民性探析

    杨羽川;韩喜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自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推进自我革命是其人民性使然,正是鲜明的人民性指明了党自我革命的根本价值取向,揭示了党自我革命的信心底气,回答了党推进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

    2024年04期 No.268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政治学研究

  • 数字全过程人民民主论析

    张明军;李天云;

    数字民主是数字时代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命题。数字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数字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形态,经由超越赋能的理论升华,其形态学意义得以实质归位,其生成式展开表征为数字技术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交汇互嵌、深度融合,其关键性含义表现为全方位数字化参与、全链条数字化联动、全覆盖数字化运作。数字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革新交互方式、降解规模焦虑、增强治理韧性、发展智慧民主等功能优势促进中国政治发展与民主治理水平持续、稳步提升,在发展运行中彰显出民主参与便捷可及、运作过程清晰精细、民意回应敏捷精准、民众智慧系统集成的鲜明特色。同时,数字全过程人民民主也面临着隐私泄露损害数字民主质量、数字鸿沟引致数字民主堕距、算法异化破坏数字民主生态、技术失灵造成数字民主悬浮等风险挑战。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应以价值引导、政党推动、制度调适、堕距弥合、典型示范有效推动数字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创数字时代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2024年04期 No.268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 西方政治学术话语议题设置的迷思及其破除——以“国家”与“社会”为例

    黄海;

    政治的学术与学术的政治的互通,是西方维系其话语优势的重要手段。以“国家”与“社会”为例,在政治语境下,西方将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以学术形式进行输出,垄断“国家”与“社会”话语政治的定义权;在学术语境中,西方将“国家”与“社会”话语背后的契约国家理论、国家与社会二元截然分立等核心议题以政治形式进行输出,垄断学术政治议题的主导权。解构西方“国家”与“社会”的政治学术话语和议题设置,解析西方学术中以政治议题设置保持话语优势的内在本质及其认识论与方法论根源,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术话语的逻辑基点,破立结合,方能在有效的批判和有效的构建中找到中国特色政治学术话语的自建逻辑。

    2024年04期 No.268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公共行政

  • 数字化转型中公益慈善的失范行为及其规制

    赵文聘;

    数字化转型中的公益慈善行为呈现出跨越物理时空的互动样态,时空维度也成为当前观察公益慈善失范行为的重要维度。从时空维度来观察,公益慈善失范行为主要体现为主体失范、过程失范、目标失范。引致公益慈善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是缺场交往,表现为真实主体的时空隐匿、行为过程的时空断续及结果信息的时空拼装。规制公益慈善失范行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包括主体具备合法性、行为具备规范性、结果具备公益性,具体路径为:将公益慈善各类主体的基本信息进行归集和数字化展现,打造公益慈善过程行为孪生数据,对公益慈善活动结果的公益性、规范性、有效性进行检验,形成公益慈善主体、过程行为及结果在场的时空机制。

    2024年04期 No.268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以数字技术助推农村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周典恩;汪振;

    数字技术在医养结合领域的应用促成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和数字平台等新型农村医养方式,有效缓解了农村养老有养无医、医养分离的状况。数字技术助推农村医养结合有其重要动因:政府主导的养老福利数字化探索,市场经营的养老产业数字化转型,社会参与的养老文化数字化接续。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医养结合领域的应用推广仍面临数字赋能的技术风险、供需错位的对象背离以及立场偏差的主体抵触等难题。通过数字技术助推农村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需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构建数据共享平台、优化智慧医养产品及促成医养互助共同体。

    2024年04期 No.268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城市全周期管理的三维审视

    李岩;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城市全周期管理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典范,二者在价值、模式、制度和程序上内在耦合,有着共振的作用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民生导向的价值牵引、精准覆盖的模式创新、广泛参与的制度保障及系统环节的程序探索赋能城市全周期管理。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场域中,需要通过关注城市治理的人文关怀、强化治理要素的关联耦合、推动整体视角的协同治理以及实现城市治理的程序适配,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城市全周期管理的实践进路,促进人民民主与城市治理效率的有机结合,进而推动民主发展与国家治理的时代升华。

    2024年04期 No.268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经济研究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创新复合体”的建构逻辑

    刘典;

    新质生产力不仅为中国的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还通过“创新复合体”的模式,将国家和市场主体紧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通过整合各类新兴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今时代,国家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创新复合体”,不仅增强了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还使国家和企业在全球战略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在全球竞争格局经历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的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发展面临治理、创新和市场活力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回应了全球竞争新范式,催生了“创新复合体”这一国家与市场的新互动模式,将其应用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及产业升级方面,为新兴领域战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新兴领域战略能力的发展需要在国家与市场深度结合的主体范式下,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中央与地方的协同机制,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协同发展。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推动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应对全球竞争中的复杂挑战。

    2024年04期 No.268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的数字零工问题

    方莉;

    作为数字化生产方式的产物,在劳动价值视角下,数字零工劳动不同于传统劳动。在数字技术与数字资本共同作用之下,数字零工劳动呈现出双重特质。数字零工劳动的时空自主与时空挤压同时并存、数字零工劳动便利与劳动操控同时并存、数字零工选择与劳动歧视同时并存、数字零工劳动自由与劳动风险同时并存。在这种特质下,意味着数字零工劳动面临一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数字零工劳动被数字监管所束缚,数字零工劳动被技能滞后所制约,数字零工劳动被数字资本所统领。为了破解数字零工劳动这种困境,需规范数字平台的监管,提高教育与培训力度,加大对数字资本的引导与管控,通过构建人道的、合理的与公平的数字零工劳动保障与劳动实现机制,从根本上实现数字零工劳动的自由化、便利化,与数字技术一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2024年04期 No.268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升级的有效路径

    李彦荣;

    在数字经济时代,探索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升级的有效路径成为解决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困境的核心。中小微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服务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不协调,涉及产品设计、营销获客、风险决策、贷款发放以及贷后管理等方面。这些环节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制约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流畅性。要解决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困境,需要建立更为紧密的金融供应链与产业供应链协同的“双链联动”机制。实现“双链联动”机制的关键在于提升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水平,构建一个高效的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其中关键要点包括数据、渠道和生态。这三个方面有机融合将推动供应链金融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挑战,为企业提供更智能、高效的服务。

    2024年04期 No.268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下载本期数据